时间:2024-11-21 21:27:17 点击量:1139
原载《六尺巷文化》2019年10月18日
桐城天城中学校园古名“梵天城”。清代里中名士刘存庄称:“桐之西,前天柱,后兔子,左大龙,右栲栳,中则半平岗、半平原,经双港突起大阜,顶平如掌,围高如墙。前人建寺其上,名梵天寺,又名梵天城,寺言其舍,城言其基也。”民国档案中有:“四围环以土城,城外环以水濠,自然天成,风景绝佳”之誉。
公元1957年一个宁静冬日,该校十六岁初中二年级学生王五九于这个古老校园中拍摄下当选县劳模纪念照片。拍摄者为教员余爱诚。胸前奖状,颁发时间是1957年11月,颁发者具名为时任桐城县长宋清。
背景两幢校舍建筑。右侧一幢,为民国建筑。系民国私立天城初中创办者、校长张护棠,亲赴安徽蚌埠,劝募该市时任税务局长陈格诚独资捐建,因名“格诚图书馆”。1945年兴建,次年竣工。这种二层坡顶灰瓦灰砖、脊角起翘的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内部空间、门窗形式却是西式风格,这种中西合璧的建筑反映了当时民国时代特有的文化心态。
左侧一幢距离较远,厚重顶棚、笔直线条、方正轮廓,内部设长长步廊,俗称筒子间,系1950年代风靡一时典型苏式建筑。为当时学校兴建教研办公用房。
此帧旧照中,王姓学生劳模系天城复校后首届学生,此届学生中,不少人日后步入社会成为新中国栋梁之材和中坚建设者,如原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的储波就是此届学生。王姓同学1959年自天城学校毕业,同年任教于桐城县内双港铺白陂小学前后计八年,后担任县内练潭乡练潭村支部书记三十年。
摄影者余姓教员,时年38岁,早年毕业于抗战时期位于桐城县内黄甲铺的安徽省立第二临时中学(简称二临中)高中部,1956年调入天城,任语文科教员。2016年去世,享年97岁,工作生活在天城计六十年。
天城中学是1956年于民国私立天城初中原址上复建而成。某种意义上,是解放后桐城县内创办的第一所公立中学。教职员工调配,生源质量数量、办学经费供给、建校物资筹措可称精良,如校舍砖瓦,购自江西九江,由长江入菜子湖经水路运进校园。高大木质梁柱,取自县内挂镇晓棚各处主干通直、生长数百年枫香古木。远优1958年县内创办各校。
公元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在教育领域即制定“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
桐城县的天城中学贯彻这一方针成绩卓著。公元1956年,该校被安庆行署、共青团安庆地委授予“支援农业生产一等模范单位”、“抗旱保苗先进单位”称号。1957年该校陆续建成农场、饲养场、印刷厂等,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学生课余参加校办农场生产劳动传统,一直保持到上个世纪九零年代。
作者自注:天城中学1956年复校,时名桐城县第二初级中学,简称二中。1958年恢复旧称。
【END】
精彩评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