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天城中学
时间:2024-11-21 20:59:00 点击量:1156

难忘天城中学

周学斌

原载《六尺巷文化》2020年3月21日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一晃我们高中毕业已快四十年了。高中是我们青春懵懂充满向往的美好时光,高中也是我们求知欲最强学习劲头最足的人生黄金阶段,当年天中的校园、钟声、师长和同学至今令我难忘。

 1、天造地设 


天城中学坐落在离我家大约七八里路的双港镇,与双港街一条马路之隔。高高隆起的一个大土墩子,面积二平方公里左右,大约有三层楼的高度,四周是濠沟环绕,只有北面一条坡道通向公路,这便是大门了,门头高高地写着桐城县天城中学。迎门矗立着一块大屏风,屏风上写着毛主席语录,屏风后面就是一口塘,两边是路,左边是通往食堂、学生宿舍直到大操场,右边就是行政楼、教研室和大教室了,正面是总务处、教师宿舍等。西南角的操场之大让我大开眼界;西北角那连成一排的大教室非常气派。

还有散落在校园的池塘,或大或小,或方或圆,塘水清澈,或洗脸或涮碗或洗衣。塘埂边垂柳依依,或高或低,或粗或细。没有亭台楼阁,没有古旧遗存,也没有现代建筑高楼大厦,一切都那样纯朴那样简洁那样浑然天成。

据记载早在1826年桐城知县廖大闻倡导,乡贤刘存庄、潘楫多方募资,在这个叫梵天城的地方创立了天城书院,1906年,教育家阮强倡办公立天城两等学堂(初小和高小),后改为县立第五高等小学。1945年创办私立天城初级中学,1956年重建校名为县第二初级中学。1959年恢复为天城初级中学,1971年设高中班。1979年定为地区重点中学。从一个焚香求神的古刹变成了教书育人的校园,历经风霜栉风沐雨,这其中凝聚了多少有识之士的梦想和心血。

天城墩是一个比较规整的圆柱状,周边陡峭的坡上满是手腕粗的松树,茁壮挺拔排列整齐,那是我们晨读最好的去处。临闹街而能独享清静,处平畈而又高高在上,绿水环绕松林合抱,作为一个求学追梦的高中校园真是绝无仅有的天造地设了。


图片
2、钟声悠扬 


从上学读书开始我们就与钟声结下了不解之缘,小学时老师拿一块铁去敲一只悬挂的旧锄头,就是我们的上课的钟声。初中学校有了手摇式的铜铃。后来工作了,更多的是电铃。唯有天中的钟声一直在我的心中回荡。

这钟声来自一口斗大的铜钟,铜钟悬在行政办公楼的顶上的一个小钟楼里,那也是整个校园的制高点,噹!一一噹!那钟声或悠扬或急促,起床钟、上课钟、下课钟、熄灯钟都有各自的节奏。每天清晨,那舒缓悠长的第一响钟声将我们从睡梦中敲醒,起床钟声就是冲锋号,同学们便迅速地起床,开始了一天紧张的学习。最难忘的是每一次从家里回校的路上,远远就能听到从那高高的天城墩上飘来的钟声,那钟声清脆浑厚悠远深沉,那钟声催人奋进,让我心中就充满着希望和向往,学校快到了,又要见到尊敬的老师和亲爱的同学了。那钟声是在召唤,召唤这个身背着母亲亲手做的咸萝卜,怀揣父亲殷殷嘱咐的农家青年。我想这洪亮的钟声不仅敲在了我们这些追梦学子的心坎上,也敲醒了那广阔的田野上多少沉睡的人们。

钟楼上拖下一根绳子,绳子一头系着钟锤,跨过我们日日走过的小道,一头系在墙上。敲钟人是潘师傅,他总是准时准点地拿一根长柄钩子,随着他上下或重或轻或急或缓的用力,这嘹亮的钟声便回荡在校园上空。潘师傅身材瘦高,看上去五十多岁,常常穿着一件蓝色的长大褂,套着护袖,他总是面带微笑。同学们多大不知道他的全名,都尊称他潘老。他除了负责敲钟外,还有刻蜡纸、印资料等工作,给我们的感觉他从来都是忙碌而不荒乱,把简单做到极致。他常常使我想起雨果笔下《巴黎圣母院》里的敲钟人,平凡的岗位上树立了伟大的形象,朴素的外表里浸透着崇高的灵魂。

  3、师恩铭心

图片

哲学家说过,人生虽然漫长,但关键时候只有几步。高中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关键的一步,高中遇到几位好老师更是我们终身受益的幸运。

彭叶青老师是我们文科班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那时高考制度恢复不久,社会上流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彭老师是我高一语文老师,我的语文成绩并不好,相反我的数学成绩还不错,彭老师组建文科班时就动员我学文科,鼓励我说,数学好学文科是一大优势,政史地可以强记强背啊,这样我才鼓起了学习文科的勇气。彭老师不仅上课一丝不苟任劳任怨,在育人方面也是用心良苦,记得他常用自己在大学时代如何战胜疾病刻苦学习的故事,激励我们要志存高远。作为班主任他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思想动态和家庭状况都无微不至的关心,他是一位爱生如子的好老师。彭老师虽然已离开我们了,但他的教诲我永远铭记在心。

王礼让先生在白果初中时就是我的数学老师。他是全区选拨到天中的,王老师勤奋钻研,性格直爽,对学生爱之深,因此对学生的错误也恨之切。那年高考开始数学卷子分文理科了,文科偏重基础知识。班上有三个人考了九十分以上,而我不在其中,大约出乎他意料,看分那天,他狠狠地打了我一巴掌,回到家,拿出我最珍视的学校奖励的塑料封皮的笔记本,用毛笔写下了"粗心是事业成功的最后一个敌人,非战胜它不可”以自勉,这本子我保存至今,这一巴掌也让我受益一辈子。

讲课解惑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高一物理老师胡鸣岐先生。胡老师上课从来都是一根木尺,一本书。尺不离手,书是放在讲桌上一页不动的。一堂课滔滔不绝,遇难点处稍作停顿,供同学思考。最令我惊叹的是每一堂课板书正好一黑板,一个字不多一个标点也不少,下课同学擦尽,第二节课结束,照样还是一个整板,当时真是佩服至极。逢物理晚自修先生便不声不响来到你的座位旁,默默看你作题,你迟疑时,他立马将手指点到一个公式或一个定理,于无声处你茅塞顿开难题迎刃而解,真是神奇。

政治老师孙绳如先生、历史老师徐大野先生、地理老师胡孝恒先生、英语老师黄重全先生等等都是非常值得尊敬的师长,他们全心全意爱生如子兢兢业业教书育人的高尚品格,为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树立了良好的人生榜样。

4、寸草春晖


到天中上学的九成以上是农村子弟,都是父母靠生产队工分吃饭,一个工分还不到一元钱。高一时我们住的先是十几个人一起睡的砖砌的通铺,后来是两人一床。吃饭靠带米到食堂换饭票,以小组为单位,一组一顿一桶,分而食之。吃菜基本上都是每周回一次家带一瓷缸咸菜,咸菜吃完了,有离校近的同学家人送过来的,就大家共享,偶尔在食堂打菜也只能以素为主,曾经有一同学与另一同学打赌,一次能吃二十碗双港街上的瓦碗米粉肉,吃得撑坏了肚子,成为笑话。

为了教室熄灯后继续挑灯夜战,不少同学都自带了自制的煤油灯,有同学高考前将煤油灯埋在校园里,笑着说,今年如果走不了,明年加油还能用,啊!古有破釜沉舟今有埋灯明志。老师告诉我们是穿皮鞋还是穿草鞋在此一考,父母叮嘱我们是坐办公室还是抠泥巴你自己看着办。老师的恨铁不成钢,父母的殷殷期盼,在那个高考录取率只有百分之四的年代,我们每个人都感到压力山大。条件虽然艰苦,压力来自四面八方,但同学之间互相鼓励,互相帮助,交流学习资料,讨论学习方法。大家都自我加压,熄灯后的教室里,那稀稀疏疏闪烁在教室的豆光,点亮了我们心中的希望。语文要多读多写,历史要列表提要点,政治地理要背要记,教学更多的是靠基础了。大家只知道考不上将面朝黄土背朝天,考上了就一步蹬天。只要拿到录取通知书,第二天就去公社转户口和粮油关系,标志着你的身份再也不是农民了,村里人都会高看你一眼,大队干部都会来祝贺你,谁不想成为千军万马中闯过“独木桥”的骄子呢。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四十年后我们回头再看,在那个思想解放刚刚开启的年代,人们多少夸大了“一考定终身”的观念。考上的同学自然是昂首挺胸一路阳光一路歌,走向社会的同学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勇敢搏击,也一样干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大家因为是天中的校友而彼此信任,因为是曾经的同窗而相互搀扶,分担工作的烦恼,分享成功的喜悦。同学们都心怀感恩意气风发,在各自领域奋斗拼搏大显身手,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因感恩于伟大的时代感动于同学们的进步,我还写过一篇《我的那帮高中同学》呢。

图片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法乎其上得乎其中,天中人淳朴善良积极向上,遇事不畏难人生有追求。榜上无名脚下有路,条条大路通罗马,奋斗的人生终会精彩。我们的严肃同学就是创业的代表,天中毕业后,他积极投身到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之中,艰苦奋斗努力打拼,不仅创办了自己的企业,为了圆更多人的大学梦,他还兴办了一所大学,我想这既是一代人对大学向往的夙愿,也承载着富起来的中国人科教兴邦的强国之梦。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今天的天城中学已跻身安徽省示范高中之列。如果从一八二六年的天城书院算起,天城墩成为传道授业教书育人之圣地,已有近二百多年历史了。这里曾经有多少仁人志士仰望星空怀揣梦想;曾经有多名仕乡贤慷慨解囊投身教育;曾经有多少师长学者无怨无悔诲人不倦;曾经有多少莘莘学子秉烛夜读奋发图强。历史告诉未来,中华文明桐城文脉天城精神像长江之水源源不断地滋养着我们,祝愿母校天城中学这棵扎根在文都沃土上已是桃李满天下的教育之树,在新时代的春天里更加根深叶茂硕果累累。

640.jpg


【END】


微信图片_20241121210446.png


精彩评论选:




上一篇:忆天城四年岁月
下一篇:解放初期,天城中学学生劳模摄影

主页    |     学校概况    |     党建之窗    |     教学管理    |     教育科研    |     学校动态    |     学生管理    |     后勤保障    |     团委工会    |     文艺天地    |     校史校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