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21 21:52:31 点击量:1152
原载《六尺巷文化》2018年9月10日
汪氏祠堂,坐落在桐城双港合永长圩中端的一个沙丘上的,人民公社化以后,汪氏祠堂做过粮食收购站,接着又做了大队部。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实行大队办小学,为便于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就在大队部办起了天城小学。也就是说:天城小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由汪氏祠堂改造而来。
天城小学,一开始是一个班一个老师,实行包班制。后来入学儿童多了,学校范围逐渐扩大,原来的粮食收购站,大队部全都搬走,把祠堂再次进行改造,做起规格的教室来。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生育高峰期的孩子们都到了入学年龄,学校增班扩建,由原来的每个年级一个班,到每个年级两个班,还付设了一个初中班。
学校除了几个年龄大些的公办老师外,其余都是本大队的应历届高中毕业生,当時称之为民办教师。这样既解决了师资来源问题,又解决了农村知识青年就业问题,因此,深得当地干部群众的拥护支持。
我因在贵池师范就读过,1972年下半年,天城小学扩建增班,需要师资充实其校,我理所当然地回到了本大队小学任教。从此以后,我与天城小学休戚相关,相依相伴了几乎半辈子。
天城小学总体格局是坐北朝南,大门前是一片田野,清风时时送来阵阵泥土的芳香,林荫复盖的村庄和碧绿的田园相间点缀。隔着田野的是一片蜿蜒曲折的山岗,碧波荡漾的清水河绕山东流。
远方,太阳落山处便是安庆几个县都仰望的栲栳尖。
老人们常说,桐城栲栳尖,就像一枝笔,点醒着一代又一代的桐城人,才使得桐城人才辈出。
加上一百年前的梵天城书院,即现在的天城中学,就在天城小学东南方向。
天城小学因得到栲栳山云雾的滋润,又凭借梵天城的物华天宝,也人杰地灵起来。
都说老师给学生一滴水,必须自己拥有一桶水。尤其是粉碎“四人帮”,恢复高考制度以后,天城小学的老师们,都感觉自己知识的贫乏,因而不断地互帮互学,忙着给自己充电。
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万丈高楼平地起,在小学升初中比升学率的年代里,天城小学的师生本着大面积丰收的同時,也给接受能力强、有一定天赋的小学生开小灶,为他们今后考上大学,成名成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由于师生们共同努力,天城小学升学率一惯很高,为国家培养了不少栋梁之才,这些人才,日后都已成为天城人引以为豪的标签。
早晨,七八点钟,你若漫步于青山绿水和田园之的河埂上,映入你的眼帘的是一群群、一队队活跃的儿童,他们身背书包,行走在通往学校的田间的小路上,迎着朝阳,唱着歌儿去上学。
学校十几个班,朗朗的读书声此起彼伏,老师们也在各个班级教室门前吟诵着心中的经典词章。
上课了,校园里静悄悄的,老师们45分钟,科学安排時间,混時间填鸭式的教学,不会在天城小学出现。
为让学生写好作文,老师带着学生一边参加劳动,一边指导学生如何写作。
大队放电影,银幕挂在学校大操场上,老师在哪里,学生们就围到那里。师生共同看电影,老师就影片内容绘声绘色地給孩子们讲故事,让孩子们受益其间。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为了让孩子们成才,老师们常常教育孩子,向英雄学习,树立起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
为了让孩子们成人,老师们还特意经常树立一个典型。例如,有一次,学校重点表扬了一个女生,她在母亲生病期间,每天早早地起来,把家里事做好,无微不至地侍奉母亲吃完药后,还不耽上学。
为了让孩子们今后能融入社会,学校常举办了命题作文大赛,让学生们在作文大赛中既增长了知识,也学会了善待他人。让他们同情弱者,知道感恩父母,感恩师长。
由于师生们同舟共济,以学生成长教育为中心的小学教育,即使在非常時期,也表现得尤其突出。
1983年发大洪水,合永长圩被水淹了很久,9月份开学,学校周围的田野仍然浸泡在水里,一眼望去,白茫茫的一遍,学生上不了学,怎么办?
校领导和老师们共同商量,最后决定分片上课,一个老师到一个村庄,一至五年级语文、算学全包上。这对于刚刚走出校门的高中毕生还差不多,但对那些年龄较大,单科丢久了的老师们来说就有些难度。
然而天城人有天城人的精神。
老师之间互相学习,不耻下问,找资料,查教材。有问题一起讨论,集体解答。总之,每一位老师,都是有准备的到一个地方去上每节课。
水大,老师们到各个村庄上课,还得撑盆。撑盆一般人不知道,上了年纪的圩区人都晓得,就是手拿竹杆站在长圆形的盆里,用手中的竹杆插进水里用力撑竹杆,使盆向前移动。
我是个女老师,不会撑盆,就包教山岗边两个生产队的学生。
就这样,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那一年我们虽然受灾,但沒有影响学校教学。功夫不负有心人,1984年天城小学升学率照样领先。
天城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以及天城人坦荡无私和勤奋好学的精神,一直影响滋润着后生们。
1997年,在政府的协助、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以及优秀学子的帮助下,学校圈上围墙,安了新大门,校园面貌焕然一新。
退休后的我经常到学校去玩玩,看看老同事们。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学校领导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是人们仍不忘记我这曾经在校园留下深深足迹的老兵。
那些年,每逄教师节,村领导还把我们这些在天城小学办理退休手续的老教师请到学校,共同欢度教师节。
后来,由于人口城市化,农村到城市务工的人员越来越多,孩子们随父母进城上学了。留在天城小学周围的居民越来越少,最后,在天城小学上学的孩子一个都没有了,学校自然停办。
当年轰轰烈烈的天城小学,就这样消失了。一想到这些,我的心中很不是滋味,怅然若失的心情油然而生,很长一段时间,我心里都沉甸甸的。
但我转念一想,这不也是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吗。
我们纪念天城小学,不是纪念学校的校园,而是要在人们的心中铭刻上天城人的精神;弘扬那种不忘初心,不怕困难,勤奋好学的风气。
呜呼!再也不见了,我的悠悠小学堂,我心中神圣的天城小学。
【END】
精彩评论选: